Special Notice !

教育方案

活的教育 (ACTIVE Education)

引言

學校多年來一直堅持「人人可教 皆可成材」的辦學理念,致力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優質教育。我們建構「全人教育」的框架,提供多元化的課程及課外活動,為學生營造一個「活」的學習空間,豐富他們的學習經歷,促使學生掌握「活」的學問。

「人人可教」,就是促使不同性向及才華的學生,展現他們潛在的才能,達致「皆可成材」;我們不應「擇優而教」,而應致力「教而達優」

「活的教育」須由「真摯型領導」帶領及推行。「真摯型領導」是以個人深層價值觀和信念進行領導,由心出發,贏得團員的尊敬和信任,與教師建成「教學伙伴」(Teaching Partner)關係,共同協作,實現學校之願景與使命,建構「真摯型學校」(authentic school),為每個學生提供優質教育,達致「人人可教 皆可成材」

學校教育的對象是「人」,而教育事工亦透過「人」去實踐,故此教育機構的制度均須「以人為本」,落實公平、公正及公開的原則。師生及學校其他持份者的權益必須受到尊重,從而建立互信、關愛的校園,最終達致「成功學校」(successful school)。

    • 自主學習:(Self-directed Learning)
      老師摒棄傳統單向式傳授,強調自主學習,推動「翻轉課室」的教學策略,將教學過程中的學生學習放在主位,而老師則擔當導師(Mentor),扮演學生的學習伙伴(Learning Partner) 的角色,透過課堂互動、互享,開拓學生之高階思維,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創意,成為主動及積極的勤學人(Active Learner) ,從而建構知識。
    • 學習無疆界:(Boundless Learning)
      除課堂學習外,各科課程亦強調歷境學習,鼓勵學生跑出課室,以至跑出香港、放眼世界,學生在學的六年學習生涯中,有機會到不同的國家,如台灣、韓日、歐美及澳紐等地作主題式的體驗交流,將所見所聞內化成知識、態度及技能。
    • 體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
      此外,實境學習更重視的是學生與社會接觸及互動的機會,進行體驗學習。我們推行全校性社會服務計劃,透過接觸、溝通、了解社會的運作及需要,建立正向的價值觀。我們更致力推動全港性及國際性的活動及比賽,如英語音樂劇、粵港澳數理科技學習匯、微型小說續寫比賽、亞洲學生戲劇匯演等,擴闊學生對社會的實境體驗,緊扣社會發展的脈搏。
    • 探索式學習:(Inquiry-based Learning)
      老師安排學生進行主題式的探究,經過資料搜集及分析,然後達致某些建議、觀察或結論。這種學習模式,可培育學生的協作、解難、組織及高階思維等能力,亦強化學生對學問的擁有感。
    • 跨科學習(Cross-curricular Learning)
      現今學校課程分科分級,將知識割裂,令學校教育帶來的知識零碎化,故此,學校積極提倡跨科學習,確保學生能掌握知識的整體性及完整性。
    • 共通能力 (Generic Skills)
      廿一世紀人材須具備共通能力。故此我們在正規課程中加設戲劇科(drama),亦設置多元的課外活動及聯校活動,如聯校辯論比賽、聯校海外交流團、聯校領袖訓練日營等,加上上述的探究與體驗學習,當可強化學生的協作、溝通、解難、創意、高階思維及明辨性思維,有助他們進一步瞭解自我,發展潛能。
    • 正向社會及情緒智商 (Positive Social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校內老師及學生來自社會不同的環節,建構一個微型社會。透過上述的自主學習、翻轉教室、校內及校外的多元活動,營造多角度的師生、生生及學生與社會的互動,從而培育學生正向(positive)的社會及情緒智商。
    • 學校領導(School Leadership)
      學校領導層崇尚關愛的學校管理文化,而關愛文化的重點在於建立網絡式(Networking)的關愛架構,涵蓋教職員、學生、家長及社區等持份者,營造「愛的校園」。
    • 教職員(Teaching and Supporting Staff) 
      在教職員層面,學校著意營造關愛的工作環境。多年來我們推行老師伙伴計劃,以一位資深老師(伙頭)帶領三、四位老師(伙仔),關心及支援他們工作上的需要,從而建立彼此互信的關係。每年均設有聯校教師表揚計劃,鼓勵老師之間互相欣賞讚揚。此外,學校亦為老師提供住院保險,更聘請多名行政及教學助理,協助老師在非教學上的工作,以減輕老師的工作量。
    • 學生(Students) 
      在學生層面,學校採取「全方位」「多角度」的關愛支援策略,涵蓋情意、學業及資源等環節。
      學校多年來為學生由中一至中六推行一條龍式的支援方案。中一新生未入學時,學校已安排為期三/四周的暑期課程,協助他們順利過渡到中學,免除他們對中學學習生活的困惑,達致愉快學習。 除社工外,學校更加聘三位成長導師,並增加師生比例,以強化老師對學生的關顧,而我們所推行的育苗計劃、青苗計劃,更是透過一對一、小組等的關愛交流,深化老師對學生成長各環節的支援及照顧,最終誘導學生認識自己,加上推行多年的「生命教育」課,當可協助學生孕育自我關愛的精神。
      此外,學校亦提供財政支援,包括學費減免、活動津貼、外遊資助、升學貸款等,讓學生不致因財政短缺而損失學習機會。
    • 生/生關愛(Car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關愛文化亦必須存在於同學與同學之間的支援、分享及鼓勵;校內的關愛氛圍已營造同學間彼此關顧的和諧校園文化,而我們所推行的不少措施,例如中一級暑期適應課程、大哥哥大姐姐計劃、小組學習模式等,孕育學生彼此關懷與尊重的精神,在同學間建立出縱向及橫向的支援照顧網絡。
    • 家長(Parents) 
      學校亦重視與家長的關係,將關愛網絡擴展至家長層面,定期的家長會面、家長會、Whatsapp家長群組、陽光電話等,均將學校老師與家長的關係拉近,從而建構支撐學校關愛文化,令學校老師與家長之間結成孕育伙伴(Pastoral Partners),成為支援及培育同學成長的重要支柱。
    • 社區(Community) 
      學校是社區一個重要單元,故此亦須聯繫社區、融入社區;除在全校性社會服務計劃中推動同學於社區服務,我們更積極與社區機構及持份者協作,與社區各持份者結成社區伙伴(Community Partners) ,推動社區及社會服務的發展,並將學校建構成學習型社區的中心(Centre of Learning Community)。裘學堂、長者學苑、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的晴天計劃等,均是以學校推動關愛社區及建構學習型社區(Learning Community)的成功例子;而我們亦會秉持開放型學校的理念,開放校內圖書館予社區使用,與社區分享資源,而達致學校所建立的關愛文化能普及至社區。
    • 數理科技(STEM)
      為配合現今社會科技發展的需要,學校以資訊科技為基礎,全面實踐STEM (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ematics),裝備學生成為廿一世紀的人才。學校除了在數理課程上作整合之外,學校亦實踐「創客」(Makers)動手做的概念,安排學生由中一級開始,落實以動手探究的模式學習,於課後設科創時段進行不同類型的實驗,將學生所學到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結合,變成具體的創作成品,達致STEM教育的最終目的。
    • 高科技校園(High Tech Campus)
      要配合全校性的資訊科技學習模式,學校必須與時並進,打造優質高科技的校園。學校早於數年前開始,WIFI網絡已覆蓋全校,並設有多個先進互動科技教室,包括﹕GEO LAB(地球實驗室)、創意夢工場、活的教育學習中心等,配合嶄新的資訊科技設備,如VR虛擬實境、HOLOGRAM VIEWER、實境沙檯、3D 打印、IPAD等,另全校每個課室均裝設APPLE TV,讓學生透過最新的數碼設備,突破學習的空間,掌握時代發展的趨勢。
    • 全方位管理視角(Holistic Management)
      在構思學校的管理框架時,除設置學校發展、學務發展、學生發展、資訊科技及創新發展部照顧學校各環節事務外,更設置「質素保證部」(Quality Assurance),監察各部之工作表現,提供各部反思反省的素材,更重要的是確保校內的學與教活動貫徹辦學的初衷。此外,學校亦策劃各環節行政人員的培訓,令管理理念及實踐得以傳承,確保學校發展得以永續。
    • 創新執行力(Innovative Execution Power)
      學校的願景與使命需要一隊摯誠而勇於創新的行政團隊付諸實行。我們除透過公開、公平、公正的殷選制度挑選出具才能的行政人員外,亦重視行政人員管理創新思維的發展。每年我們均舉辦多次的聯校行政培訓,而每星期我們更聚集聯校之高級行政人員,舉行聯校諮詢會,探討機構及學校發展路向。我們亦多番派出行政人員到海外交流及參觀,以吸收最新的教育及管理資訊,帶領學校的發展,強化行政團隊的創新力及執行力,為學生的未來籌劃適切的教育體驗。
    • 創意教學新思維(Innovative Teaching)
      學校鼓勵老師終身學習,擴闊眼界,以最新的思維帶動學校學與教的發展。我們有系統地建立老師的培訓架構及目標,從校本、聯校、本地、海外建立各個培訓網絡,支援老師創新教學思維的發展。除設訂校內的老師培訓日、舉辦教育增值系列等等之外,更加強聯校協作,建立聯校科本的溝通網絡,全年定期舉辦聯校老師培訓日等;我們鼓勵老師參與校外的培訓課程,近年更加強老師對外分享交流的機會,以接觸不同層面不同學校的同業,增進彼此的知識交流,我們亦定期安排老師及行政人員到海外交流,吸收國外最新教學資訊,營造「學習型學校」(Learning School)的氛圍,帶動校內學與教之革新,再配合學校對教職員關顧的各項措施及計劃,賦權教職員充份發揮其才能,令校內每位員工均能做到「良才樂任」「Able to Leave, Happy to Stay」。
    • 創新互動學習模式(Innovative Interactive Learning)
      學生學習過程中必須具備互動、協作、創新的元素,以培育他們的創新思維。因此,學校鼓勵創新自主學習模式,推展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教學,配合上述創新教學設備及互動平台(POWER FLIP ),老師預先將教學內容拍成短片,讓學生在家預習,從而增加課堂互動互享、討論反思的時間,將課堂學習主導回歸學生,提升學生溝通協作及批判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 開拓創意課程(Innovative Curriculum)
      學校銳意開拓STEM教育,以培育學生的創意思維及潛能。我們透過不同學習策略以強化學生綜合和應用不同學科範疇的知識與技能的能力,包括系統整合數學、科學、科技及數學教育學習領域的課程,教授學生製作APPS、3D PRINTING、數碼遊戲等,並提供400多個網上學習平台及多個校本數碼遊戲等學習的資源。我們同時強調學生的學習歷程生活化、社會化、思考化,透過鼓勵學生參與不同類型的活動如聯校辯論比賽、STEM FAIR學習成果展、專題研習活動及全港性/國際性的比賽等,讓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培育學生具備高階思維、批判性的思考及創新思維。
    • 創新先進設備(Innovative Advanced Facilities)
      為配合推展不同的創新課程,學校必須不斷優化校園的環境及設施,我們積極與不同的商界合作,如HP、MICROSOFT、GOOGLE等,打造上述多個科技教室,讓同學的創意在最先進、最完備的設備下得以充分發揮。
  • 品德教育 (Moral Education)
    我們強調「以人為本」的教育,而年青人成長需要不同的養份,當中包括「價值」(Values)教育、公民教育、性教育等等要素,才能培育他們成為具備正直品格、身心健康的良好公民。我們除了將這些養份滲透於同學日常學習及活動中外,並於正規課時中推行「全人教育」課,我們安排每週的一個下午,全體同學進行不同形式不同課題的「生命教育」的學習;透過系統性編排的中一至中六的正規與非正規課程,同學能全面吸收這幾方面的知識,及孕育正向(positive)的人生態度。與此同時,我們亦一直推行全校性社會服務計劃,並將社會服務時數列入升留級及畢業標準,希望學生透過對社會服務,能擴濶眼界及生活體驗,全面培育他們由「個人到社會以至普世價值」的品德情意。 校內關愛氛圍、「全人教育」課、社會服務等元素,旨在讓學生掌握誠信、公義、仁愛、理性等重要價值觀,孕育熱愛生命的情操,彰顯人的善良本性,展現赤子之心,達至「明明德」的境界,「活」出生命的價值。
  • 「成功學校」(Successful School)
    建立學生的自信心,實乃學校教育的終極目標,更是「成功學校」的基準。具備自信的畢業生,當能昂然闊步,開拓一條寬闊的人生路,即管遇到挫折,面對逆境,也不言棄,堅持「意誠」及「心正」,堅定地邁向自已的人生目標。

 

  • 自信(Self-esteem)
    學校採用「正向」(Positive)策略,一方面透過校內校外繁複的互動及活生生的學習經歷,培育學生德、智、體、群、美全面的發展,另一方面為學生營造成功經驗,並配合全校參與的獎勵計劃,如「真善美摘星獎勵計劃」、「萬鈞伯裘大賞」、校外比賽獎勵計劃,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孕育「誠意」、「正心」,建立自信,崇尚「求進」及「求善」的意志與行為。
總結

活的教育(ACTIVE Education)的重點在於「人本教育」,以學生為中心,在「人人可教,皆可成材」理念下,實踐「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教育哲學,培育學生建立正向、堅持、自信的自我形象,並學懂自善導人的人生態度,待人以誠,對社會具承擔,並掌握資訊科技年代所需的共通能力,發揮他們各自的長處,克服未來多變世界衍生的挑戰,成為廿一世紀的社會人才,發放正能量。

  • 「人人可教 皆可成材」的理念,須透過營造一所成功學校(Successful School),以「人為本」,推行「活的教育」 (Active Education)方案,以「全人教育」為發展框架,提供「活」的學習空間「活」的知識,讓不同性向及才華的學生,可以因受教而達優。

  • 「活的教育」 (ACTIVE Education) 須由「真摰型領導」(Authentic Leadership) 帶領及推行。「真摰型領導」是以個人深層價值觀及信念進行領導,由心出發,與教師建成「教學伙伴」(Teaching Partner)的關係,共同協作,實現學校的願景與使命。

  • A-以「探究、體驗」自主學習模式,「翻轉課室」學習的新概念,讓老師與學生結成學習伙伴 (Learning Partners),透過「跨學科」及「無疆界」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成為「勤學人」(Active Learner),培育他們的共通能力及正向社會及情緒智商 (positive social an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

  • C-學校建構「網絡式」關愛架構,強調「全方位」、「多角度」,為學生提供情意、學業及資源各方面的支援,培育學生自我關愛的精神。同時,亦關顧不同持分者需要,建立師生、生生、家校的關愛及支援網絡,與家長結成孕育伙伴(Pastoral Partners),支援同學成長;此外,學校亦積極推動及參與社區協作,建立社區伙伴(Community Partners) 的關係網,建構「愛的校園」,並將學校打造成學習型社區中心(Centre of Learning Community)。

  • T打造高科技校園,配合全校性的資訊科技學習模式,全面推展STEM教學,並進一步融合「創客」(Makers)概念,落實動手探究的學習實踐,促進科技應用與生活融合。

  • I-學校採用全方位管理視角,增設質素保證部,促使同工反思,並確保辦學原意能貫徹始終。同時,學校亦積極培訓行政及教學人員,提升教師團隊的「執行力」及教學效能,此外,學校推行創新、互動、多元的課程及教學模式,並透過老師終身學習,專業成長,互動分享,營造「學習型學校」(Learning School)。配合校內關愛的氛圍,賦權教職員盡顯才華,令他們均「良才樂任」「Able to Leave, Happy to Stay」,確保學校之永續發展

    教學上,老師強調生活化、社會化、思考化的學習歷程,讓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培育學生高階創新思維及批判能力。


  • V-透過全校性社會服務全人教育課,進行生命教育,培育學生品德情意價值,並擴闊學生眼界及生活體驗,讓學生掌握誠信、公義、仁愛、理性等重要價值觀,培育學生由個人到社會以至普世的價值,達至「明明德」的境界,「活」出生命的價値。

  • E「成功學校」(Successful School) 的終極目標是建立學生自信,而策略上必須是「正向」(Positive)的,除了為學生提供「活」的體驗,培育學生全面發展外,更須為學生營造成功經驗,建立學生正向自信人生

  • 教育工作者如能充分實踐「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哲學,必令學生持正向堅持自信的態度,勇於面對社會挑戰,成為廿一世紀的專才。